(资料图)
文|尼尔
编辑|尼尔
前言
从端午开始,这段时间的 电影界 似乎 有种“神仙打架”的气氛。
《我爱你》中 生动表演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叶童 ,《消失的她》里朱一龙饰演的那 让人“恨得牙痒痒”的“何非”。
还有《八角笼中》里那些 山区孩子天真又无助的眼神,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这么多优秀的电影撞在一起, 前期各式各样的宣传几乎将观众“淹没”。
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自然是 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去看。
可不得不提的是,其实 还有一个隐形“宣传” 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观众们的选择,那就是 “卖惨” 。
“电影界比惨大会”最先从谁开始,已经很难追寻了。
不过,要说这一次 谁“卖惨”卖的 最“真”最成功, 王宝强可能榜上有名,而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,就是《封神》导演 乌尔善, 堪称“贻笑大方”。
乌尔善的“卖惨”:将“傲慢”贯彻到底
有看过电影的观众,曾为《封神》做过一个小范围的投票,只有一个问题: “封神好看吗?”
有44%的观众选择了 好看 ,觉得不好看或者一般的观众并不算多。
但是 第四个选项的占比,却不容小觑, 那就是 “没看过,吃过来的”人数,占比达到了37%。
这里的“吃”应该指的的是吃瓜。
也就是说这173个人,都是因为看《封神》口碑风评来回跳转,而过来吃瓜的普通网友。
但从某种程度来说, 这其实算是封神的潜在观影客户, 可他们却宁愿吃瓜,都不愿意到电影院好好看一下。
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, 应该就是因为《封神》的宣传,实在是太败路人缘了。
作为一部高特效,走玄幻路线的大制作电影, 急于证明自己的质量和“与众不同”的《封神》, 各路宣传似乎始终带着些许“傲慢”。
电影行业也有市场,而票房高一边就代表着符合市场的需求,所以才能被观众购买观看。
在这个基础上,封神似乎并没有弄清楚 “观众想看什么” ,而是将重点放在了 “它想让观众看什么” 。
首先是由黄渤饰演的 形象大变的“姜子牙”。
其次是 “满带倭风”的妲己 和格外创新的兽形态。
争议和热度有了,但是大众对《封神》的期待值却堪称直线下降。
最后,眼见风评一路往下滑, 他们终于端上了本该占最大宣传比重的“特效大餐”。
可是精挑细选放出的 这个“雷震子”的特效,实在称不上优秀。
就他战场上横扫的这一下,很多年前,在黄晓明版《神雕侠侣》中,“雕兄”就已经做的差不多类似了。
可见,这个特效实在不算亮眼。
但是等到电影真正上映后,展现在观众面前的, 却是宏大的战场,精致的云雾,还有满是神奇色彩的各路妖怪。
如果早点将这些放出来,可能《封神》期待值,也不会在前期被压得这么惨。
最值得期待的特效,已经让不少人失望了, 为了挽救口碑,《封神》终于端上了“演员花絮”。
可是,在这里,他们似乎依然秉持着“创新”, 直接放的就是最有争议的“姬昌食子戏”。
原著中,姬昌是否能回国,关乎着后面的剧情发展。
可《封神》就这样堪称草率的 将他剧情改编中的一个“重要亮点”提前暴露。
虽然 老戏骨李雪健的表演堪称入木三分, 让不少人仅凭片段都感到震撼,但还是有很多观众的重点放在了 “重点情节疑似离谱改编” 上。
特效不足,还疑似魔改大纲,演员选角似乎也不匹配, 这些疑点聚集后,也难怪不少网友心里打鼓:
“《封神》真的会好看吗?”
两个大招全出后 ,宣传已经快要走到尾声, 《封神》的负面争议却越来越多。
特效遭质疑,剧情遭质疑,乌尔善还能拿什么来拯救?
“卖惨!”
最后一步卖惨,乌尔善走的属实有些“硬气”,和王宝强形成鲜明对比。
每天被各种娱乐新闻占领的热搜,突然出现了一个新词 “导演可能要用十年来还债”。
点开一看,居然是导演乌尔善的发言。
封神从宣传开始,就一直在拿“30亿”投资做噱头, 能否回本,更是一直被不少人关注。
据乌尔善采访所说, 他的30亿应该主要用在在《封神三部曲》 三部选角片酬上 ,以及第一部电影的 特效制作上。
也就是说二、三部,并没有全部完成,但是30亿却是差不多花完了。
紧接着他说: “如果《封神第一部》赔本了,他可能要还债十年。”
好家伙,不会是以“亿”为单位投资,赚也是以“亿”为单位赚吧?否则就算亏本?
而且 票房不理想,是观众故意不看的吗?
主要不是因为你们 的宣传前期,遮遮掩掩没有拿出真正符合大部分观众胃口的宣传 吗?
而且 十年就能还清将近30亿的债 ?这让不少背了30年房贷的人们情何以堪。
这几句话,还让不少人想起了 “现实中北漂人的出租屋” 和 电视剧中 住着大平层,还要说自己吃不起泡面的 “影视北漂” 的鲜明对比。
乌尔善这堪称不接地气的 “卖惨” ,真的让不少观众大吃一惊。
票房好不好,主要就看你端上的这个电影,是否符合观众的胃口,其次就是看后续的口碑。
《封神第一部》的宣传,先是一步步的将本来属于他的不少观众,慢慢推开,这个时候,再来“硬气卖惨”,真的很难让人买账。
而且乌尔善还在采访中直接说: “如果第一部的票房不理想的话,那“二三部”可能也不会出现。”
又来“威胁”?
乌尔善的这一次采访,算是给《封神》的宣传,划上了一个“完美”的句号。
又将那些喜欢电影,期待“二三部”的观众置于何地呢?
在这种情况下,张颂文的呼吁,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。
而王宝强可不是这样的。
“八角笼”是什么?
《八角笼中》又是在说什么?
谁想去看呢?
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, 如果宣传过于生硬,是很容易遭到观众的反感的。
毕竟看电影说到底也是一种娱乐活动,很少有人是奔着找“不自在”去的。
除此之外当观众知道, 《八角笼中》导演居然还是在六年前,拍出了《大闹天竺》这样的公认烂片的王宝强, 这部现实电影是否有深度,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。
那个时候,《八角笼中》手中能打的牌,其实不能算多。
但是,王宝强居然就这样稳扎稳打, 靠着层层递进的宣传, 愣是将观众的印象给生生扭转回来了。
真诚,是他的必杀技。
王宝强不玩遮遮掩掩那一套, 他的第一招,就是“真实事件改编”, 直接就将大多数人的目光,转到了 “电影是否有内涵” 身上。
在这之前,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, “八角笼”是什么意思 ,只是听人一句话总结“可能是中国版的摔跤吧爸爸”,然后就转移了视线。
可是 当“恩波格斗事件”逐渐被大众了解,当被“困在笼中”的孩子们的搏斗视频一出, 不少人突然就感受到了 《大闹天竺》和《八角笼中》的差距。
然后再看看山区孩子们真诚的眼神,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,都被深深触动了。
“或许,可以了解一下他们” ,这成了不少人的想法。
可是内涵有了,王宝强真的能拍出来吗?
而王宝强的 第二步宣传 ,也就此而来,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,始终给观众惊喜。
王宝强的演技,还是得到不少观众认可的。
而且虽然很多人是 从《士兵突击》开始认识他, 并且 因为《唐人街探案》系列一度认为他也算是个 笑星。
但其实王宝强第一次出演,是张扬导演的 《 盲井》中的 元凤鸣 。
王宝强身上的搞笑,更多的是一种在生活的打击下,在现实的荒谬中突然显现的“黑色幽默”,让人忍不住发笑的同时,感受到些许心酸。
而这一点特质 , 可能也是他能吸引到周星驰的原因, 虽然两人之前合作的电影口碑不算好,但却依然感情不错。
而在王宝强电影上映的重要关头, “喜剧之王”周星驰居然也现身为他宣传。
周星驰的出现,是一个大惊喜,而 肖央,王迅,李晨等同样略带喜剧色彩的演员 的出现,就是一个个的小惊喜。
在这样带着些许沉重的电影里,他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告诉观众, 不要担心, 放轻松一点。
紧接着刘烨、老戏骨驰蓬等人出现,更是让观众看到了王宝强选角的诚意, 影片的质量也有了保障。
在这个时候,王宝强几乎已经完成了《八角笼中》在大众眼中的风评逆转最关键的一步。
“真诚”有了,“口碑”也有了,最后小小的蹭着兄弟卖一波惨,只能是一个算不上起眼的“票房推手”。
王宝强和陈思诚的兄弟情,早在《士兵突击》就已经建立起来了。
多年来虽然两人的个人生活各有走向, 但是情谊却是始终没变。
在《八角笼中》上映前,《消失的她》的票房正在大火,热度极高。
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 ,就是堪称“凄凄惨惨”的王宝强和《八角笼中》。
已经铺垫完成的王宝强拿出了最后的大招: “拍摄中途钱不够了,要不是好兄弟陈思诚,可能都不能上映。”
这个时候,才开始说自己导演的艰难,却已经没有人嘲讽他了。
梦想,情怀,真情,孩子,再加上这波“同情票”, 宝强赚的盆满钵满,悄无声息的完成了 “最会讨好观众的一跪” 。
这场电影界堪称“教科书级别”的风评扭转,让王宝强给不少人上了一课。
看到他这么成功,后续导演自然也想蹭一杯。
可是谁能想到,“画虎不成反类犬”。
说的就是《封神第一部》。
“有效卖惨和无效卖惨”,在王宝强身上和乌尔善的两部电影宣传反馈上,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不过宣传只占一部分作用, 票房是否真的乐观,主要还是要看口碑。
现在《封神》票房已经13亿,乌尔善要做的,就是思考如何 合理利用这些资金,将自己后续的作品做的更好。
那时候,应该才是真正 收获的时候。
关键词:
最新资讯